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

關於體質保養的50個中醫觀念【觀念22】因為怕胖而不吃飯,會導致身體脾胃氣虛,最後氣血變弱。

關於體質保養的50個中醫觀念【觀念22】

因為怕胖而不吃飯,會導致身體脾胃氣虛,最後氣血變弱。


中醫師王健宇 著


中醫理論認為:脾胃是一個擔負了人體產生能量與生成氣血的器官,我們吃進去的食物,經由脾胃消化提供了日場所需的能量與氣血。

「氣血虛」指的是看的到的「血」與看不到的「氣」,




「氣虛」反映在身體上的症狀是:精神差、體力差、易疲勞、胸悶、頭暈、腸胃脹氣。




「血虛」反映在身體上的症狀則是:氣色差、臉色蒼白、心悸、睡眠品質差、容易掉頭髮、手腳容易麻木或冰冷;女性還會出現:月經量變少、經色變淡、月經該來沒來或月經經期拖很久才收起來。




「人是鐵,飯是鋼」,汽車、機車都要加油才能跑,人也一樣,因為怕胖而不吃飯,或只吃菜,或吃水果當一餐,會導致身體脾胃氣虛,最後氣血變弱。腸胃沒有米飯,氣血就會不足,久而久之不只是腸胃出現問題,「虛勞」、「眩暈」、「心悸」、「睡眠」、「月經」…等各種症狀都會出現。










(本文作者為新北市板橋區華康中醫診所中醫師)

看大便顏色知健康[轉貼]

看大便顏色知健康[轉貼]


健康的大便呈棕黃色,這是因為正常人的大便中夾雜著一種膽紅素的關系。


1.白色或灰白色:說明膽汁的排泄受到障礙,可能為膽道梗阻,有膽結石、膽道腫瘤或胰頭癌。此外,灰白色糞便還可見於鋇餐造影後,這並非疾病所致,屬生理性糞便。

2.白色淘米水樣:即糞便呈米泔水樣無糞質的白色混濁液體,量多,常見於霍亂。

3.白色油脂狀:量多,並有惡臭,常見於胰源性腹瀉或吸收不良綜合癥。

4.白色黏液狀:可能為慢性腸炎、腸息肉和腫瘤。

5.深黃色:多見於溶血性黃膽,即紅細胞大量破壞所產生的黃膽。常伴有溶血性貧血,可由紅細胞先天性缺陷、溶血性細菌感染、惡性痢疾、配錯血型的輸血、某些化學藥品或毒素的中毒、各種免疫反應(包括自體免疫)等引起。

6.綠色:呈水樣或糊狀,有酸臭味、多泡沫,多見於消化不良、腸道功能失調等疾病。若綠便中混有膿液,則是急性腸炎或菌痢的表現。腹部大手術後或接受廣泛抗菌素治療的病人,如突然出現帶腥臭味的綠色水樣大便,並有灰白色片狀半透明蛋青樣偽膜,可能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。此外,吃了大量含葉綠素的食物,或腸內酸度性過高,也會使糞便變成綠色。

7.淡紅色:像洗肉水樣大便,這種大便最多見於夏季因食了某些被嗜鹽菌汙染的腌制品。常見的有沙門菌感染引起的腹瀉。

8.鮮紅色:常見於下消化道出血。外層粘有鮮血,量少,並伴有劇痛,便後疼痛消失,是為肛裂;若血色鮮紅,量多少不一或呈血塊,附在糞便外層,與糞便不相混,可用水將血液或血塊衝走的,有內痔出血的可能。痔出血的另一個特點是,常在便後滴出或射出少量鮮血,稍後自行停止;若血色鮮紅並與糞便混在一起,可能為腸息肉或直腸癌、結腸癌所至,直腸癌的血便中常混有糜爛組織。結腸癌的血便特點為鮮血,量少,伴有大量黏液或膿液。

9.暗紅色:因血液的糞便均勻地混合呈暗紅色,又稱為果醬色。常見於阿米巴痢疾,結腸息肉和結腸腫瘤。此外,某些特殊性疾病,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癲、再生障礙性貧血、白血病、流行性出血熱等,由於凝血機制障礙,亦可導致便血,這種便血一般呈暗紅色,有時也呈鮮紅色,且常伴有皮膚或其他器官出血現象。另一種情況是正常人進食過量的咖啡、巧克力、可可、櫻桃、桑果等也可出現暗紅色的大便。

10.黑色大便:因黑如馬路上的柏油色,又稱柏油樣便,是常見的一種消化道出血大便。它包括十二指腸潰瘍、胃潰瘍、胃竇炎、胃粘膜脫垂、肝硬化十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等,但是,食過多的肉類’動物血、肝臟、菠菜,口服鐵劑、鉍劑。活性碳等,糞便也可呈黑色,應加以區別。用水將黑便衝散,若顯出血色,即為消化道出血。


自我察病之觀顏色


大便顏色的形成有諸多影響因素,正常的大便應呈黃褐色,這是因為肝細胞分泌的膽汁進入肝腸循環後,經過一系列化學變化,膽汁中黃綠色的膽黃素變成黃褐色,並隨大便排出體外。


大便的正常顏色是:黃褐色


因此,大便的正常顏色是:黃褐色。如果大便顏色很深,一般有幾種可能。

第一是與食物有關,廣州人有句老話:“吃豬紅屙黑屎”,也就是說吃了豬血或動物內臟,大便會變成紅黑色,吃綠色蔬菜吃得多,葉綠素含量高,大便呈綠色。

第二是與藥物有關,胃病患者吃含鉍的胃藥,缺鐵性貧血病人經常補充鐵劑,大便也會呈黑色。炭劑、一些黑色的中成藥吃了也會拉黑便。這種黑便呈深淺不等無光澤的炭樣黑色。


異常顏色與疾病有關


以下是大便異常顏色和疾病的關系。


灰白色:如果大便的顏色是“白陶土樣”的,有可能是黃疸或由於結石、腫瘤、蛔蟲等引起的膽道阻塞,導致膽黃素無法隨大便排出。


黑色:如果沒有吃豬血,又沒有吃可能拉黑便的藥物,大便出現黑色,一般是上消化道出血。胃和十二指腸出血,血通過幾米長的腸道,發生各種化學變化,逐漸變黑,因此,這些地方出血,量又不是很大的話,大便應該是黑的。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,因潰瘍病出血的約占一半,其中大部分是十二指腸潰瘍出血。除潰瘍病之外,胃炎、肝硬化合並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破裂、胃癌,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。


紅色:拉血便,多是下消化道出血,下消化道包括空腸、回腸、直腸、結腸,由於“路程”短,化學變化少,這些部位出血,大便應呈紅色。如果上消化道出血量大,血來不及在腸道裏過多停留,拉出來的大便也是紅色。但無論是上消化道還是下消化道出血拉血便,都有一個特點,血和大便混在一起,如果血不跟大便混在一起,只是附在大便表面或部分偏離,甚至是便後滴血,這種情況是患了痔瘡。


2.自我察病之看性狀


觀察大便的形狀,也能及時了解一些疾病信息。正常的大便應為圓柱形,較軟,異常的形狀包括:太硬、太爛甚至黏液或水狀。間隔應是每天一次,或隔天一次。


大便乾硬是因為食物殘渣在大腸內停留時間過長,水分都吸乾了。腹瀉者排出的爛便,是由於腸蠕動過快,來不及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分導致的。柱狀便見於習慣性便秘;羊糞粒狀見於痙攣性便秘;扁形帶狀便可能由於肛門狹窄或肛門直腸附近有腫瘤擠壓所致;糊狀便見於過量飲食後及其他消化不良癥;液狀便見於食物中毒性腹瀉及其他急性腸炎;膿血便見於細菌性痢疾;粘凍便見於慢性結腸炎或慢性菌痢。


有時大便不一定呈圓柱形,這是因為大腸內的一段結腸帶有皺褶,大便經過這些地方便會稍微變形,這是正常的。但是,如果大便總是固定在某處有凹陷,那就有可能是腸腔有腫瘤。


從醫學上講,一周排便四次以上,就不算便秘;一天排便不超過三次,就不算腹瀉;一次大便的時間不超過10分鐘,就不算異常。大便間隔的時間、次數和每次大便的時間可因人而異,跟個人飲食和生活習慣密切相關,老人的腸蠕動不好,大便時間、間隔會長一點。


大便的性狀和次數異常,有時候是器質性的疾病,即某個器官的某個部位出了問題,有時候是功能性問題,即使到醫院檢查了,什麽病都查不出來,就應該是功能發生了異常,得了腸易激綜合征。“有的病人不相信,說:‘我明明肚子痛,怎麽會檢查不出來呢?’其實,有病不一定痛,痛不一定有病。”這些病是由於內臟神經調節等出了問題,危害沒有器質性病變那麽大,不致命,查不出毛病也不必要太擔心。

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

【中醫針灸】『鬼臉公主』的夢靨——中醫針灸如何治療顏面神經抽搐

『鬼臉公主』的夢靨——
中醫針灸如何治療顏面神經抽搐

中醫師 王健宇


陳同學,女,17歲。
由媽媽帶來看診。

看診的那一天,陳同學只是一直哭。
陳同學媽媽說:「之前已經看過許多醫生,但是一直沒有起色,女兒因為受不了學校同學笑她『鬼臉公主』,因而休學在家。」

她的右臉肌肉一直不斷的抽動。
是那種快速的不停的抽動。
乍看之下真的很像在扮鬼臉。

【顏面神經抽搐有什麼症狀】

顏面部抽搐和顏面神經麻痺不一樣,顏面神經痙攣是指單側顏面神經異常放電,造成顏面神經支配的肌肉不正常收縮。這些肌肉包括眼睛周圍的眼瞼、臉頰、嘴巴周圍和額頭肌肉等。

顏面部抽搐以中老年為多,輕者僅有眼臉或口角肌肉收縮痙攣,發作次數不多;
嚴重者,眼瞼、臉頰、嘴巴肌肉都會收縮,這時整個半邊臉的肌肉都在抽動,這就是顏面神經痙攣。因為發作時都是固定單側,所以又叫「半側顏面神經痙攣」。

【顏面神經抽搐原因——西醫看法】

顏面神經痙攣的主要原因是,顏面神經附近的小動脈因動脈硬化而變得扭曲,以致壓迫到顏面神經。
顏面神經受到壓迫一段時間後,會產生變性而陣發性地異常放電,造成其所支配的肌肉收縮抽動。
除了陣發性的肌肉收縮抽動外,這些肌肉也會因顏面神經受壓迫而較乏力。所以在陣發性抽搐之間,也會有輕度的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。

【顏面神經抽搐原因——中醫看法】

(1)肝氣鬱結:
肝氣鬱結止的是因為情緒壓力累積,時間過久沒有紓解,或因為失血,結果導致肝血不足,血不養筋而引起面部抽搐。這一型病人通常還有頭暈目眩,視物不清,或肢體麻木等症狀,治療方向為「疏肝散結」。

(2)風寒侵襲:
因為外風侵襲到顏面經絡,導致面部抽搐,大多還會有頭痛,惡風寒,在患側面部會有冷風吹的感覺,治療方向為「疏筋散寒」。

(3)肝風內動:
這一型病人本身的肝氣就太強,肝木化風而侵及面部絡脈而引起的面部抽搐,常伴有頭暈目眩,頭脹頭痛,治療方向為「鎮肝熄風」。

(4)氣虛夾痰:
因為久病而致氣虛,又有風痰客於面部絡脈,因而引發面部抽搐,常伴有周身乏力,精神不振,眩暈,面部皮膚會有蟲爬的感覺,治療方向為「補虛化痰」。

【中醫針灸效果佳】

人體顏面有足陽明胃經,手陽明大腸經,任脈,陰蹺脈,陽蹺脈,陰維脈等經絡通過。

頭部則有足太陽膀胱經,足少陽膽經,手太陽小腸經,手少陽三焦經,督脈,陽蹺脈,陽維脈等經絡通過。

使用中醫「體針」與「頭皮針」,依照不同證型、經絡循經取穴,輕症只要幾次,重症則需幾次療程後可以完全改善。

【鬼臉掰掰】

針完第一次後,陳同學右臉快速抽搐的情形明顯改善,雖然還會抽搐,但是抽搐的強度變弱。

經過10次的針灸後,陳同學的臉不再抽搐,終於可以回到學校上課。





(本文作者為新北市板橋區華康中醫診所中醫師)

【中醫兒科】爸媽快瘋了!小朋友一頓飯都要吃好久怎麼辦?小朋友食慾不振的八種類型及中醫治法

爸媽快瘋了!小朋友一頓飯都要吃好久怎麼辦?
小朋友食慾不振的八種類型及中醫治法

■中醫師 李佩穎 王健宇

楊媽媽有二個小孩;一個小二男生,一個幼稚園大班女生。

二個小朋友有一個共通點:就是一餐飯都要吃很久。

楊媽媽說:哥哥會把飯含在口中,就是不吞下去。

妹妹則是吃了幾口,就說「吃飽了」,如果再要她多吃,妹妹就會一直乾嘔。

楊媽媽常常為了他們吃飯的問題生氣,但是也束手無策,最後只好帶來看中醫。


【中醫觀點】

食欲不振在中醫又稱為「納呆」,納呆與人體五臟六腑中的「脾」、「胃」最有關。
中醫認為:
脾胃之氣若運行順暢,則脾胃氣的升降自如,自然能納能化;
脾胃之氣若虛或腸胃氣滯,則會出現食少納呆的情形。

食欲不振還有「虛」「實」之分。

實者,包括「脾胃氣滯」、「肝鬱乘脾」、「痰濕困阻」、「食積胃腸」,都會導致脾胃氣機不暢而引起食少納呆的症狀。

虛者,就是脾胃虛弱,又可分兩種情況,「脾胃陽氣虛弱」與「陰血虧少」,都會引起食欲不振。

【中醫的治療原則】

實證:以「祛邪」為主,邪氣去則脾胃之氣復,自然就能飲食。
虛證:以「補益」為主,當分陰陽氣血。

造成小朋友食欲不振的原因很多,病機也不同,針對不同證型施治,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。

【小朋友為什麼會食欲不振】

一、「壓力」型:

這就是中醫說的「肝鬱氣滯」。

這一型會出現的症狀有:胃部脹滿、不思飲食,甚則胸脅脹滿,或胸悶胸痛,噯氣後會比較舒服。

曾經有一位唸小學數理資優班的女生,因為課業壓力,常常會胸悶,甚至會習慣用手搥打胸口,胃口變很差,就是這一型。
這一型怎麼治?
既然是「肝鬱氣滯」,就用「疏肝理氣」法就好了。

特別叮嚀:『放寬心』。
沒有健康的身體,什麼都是空的。

二、「脾濕」型:

就是中醫說的「濕困脾胃」,簡單講就是冰的吃太多造成的。

有一個媽媽帶孩子來看食欲不振,媽媽自己很養生,但是爸爸整天都喝冰汽水,小朋友也跟著喝。長期下來胃口變不好,而且大便都濕濕糊糊的,什胎都白白厚厚的。
這一型怎麼治?

既然是脾有「濕」氣太多,「化濕健脾」就可以了。

特別叮嚀:『冰的不要再吃了。』

三、「宿食」型:

就是中醫說的「食積胃腸」。

為什麼會有「宿食」?不外就是常常暴飲暴食,造成飲食積滯
在中焦,這一類型的小朋友除了納呆厭食,甚至還會嘔吐,他們的呼吸氣味會有食物沒消化完的臭味,常會肚子脹痛。

這一型的治則是「消食和胃、導滯通腑」。

特別叮嚀:還有『續集』。
如果已經「食傷脾胃」,或吐瀉太甚,或攻伐太過,或遷延日久,因而脾胃受傷者,還需兼補脾胃之氣,以防復發。

四、「腸胃弱」型

就是中醫說的「脾胃氣虛」。

這一類型的小朋友除了納呆之外,還會大便稀溏,運動時會氣短乏力,摸他的小腿肌肉會鬆鬆的較不結實。

「脾胃氣虛」大多是先天體質,或者是後天曾生過大病,或動過手術,或服用過一段時間的消炎藥而致。

這一型的治則是「益氣健脾,升清降濁」。
特別叮嚀:『胃病三分治,七分養』。
這一類型的小朋友就算治療後胃口好了、「能吃了」,也必須調理他的「吸收」功能,才會「長肉」。

五、「體質寒」型

就是中醫說的「脾腎陽虛」。

這一類型的小朋友很好辨認:除了納呆之外,常常會畏寒怕冷,就算天氣沒那麼凉或是待在冷氣房沒多久,他就手腳冰冷。另外大便永遠都是散散的不成型,甚則「完鼓不化」(大便中還隱約可以看到未完全消化的食物),而且常常會喊腰酸,臨床上這一類型的小朋友父母親身體都不是很好。

這一型的治則是:「溫補腎陽、益氣健脾」。

特別叮嚀:『先天已經弱了,後天要趕快補強』。

六、「腸火大」型

就是中醫說的「胃陰不足」。

症狀是:除了納呆之外,就是會口乾、便秘,大便要蹲很久,而且大便不多,都是一顆一顆的。

「腸火大」型的原因除了先天體質不良外,飲食過於辛熱,或容易多汗導致陰液不足,都是主因。

這一型的治則是:「養陰益胃,健脾助運。」

特別叮嚀:『多喝水沒事』。

七、「三餐不定時、不定量」型

就是中醫說的「飲食不節」。

症狀是:無時無刻都喊餓,但是吃一點就飽,所以整天吃下來的量還比不上三餐正常的量。

至於原因呢?我先說一個案例:

有一個媽媽帶小孩來看食慾不振,小孩三歲,白天都是阿公阿嬤帶,晚上才接回家由爸媽帶。

媽媽說小孩自從給阿公阿嬤帶後,食慾就變的很奇怪。三餐時間到不吃飯,三餐時間一過就喊「肚子餓,要吃飯」。結果一天到晚都在吃,但是其實吃的並不多。

原來是阿公阿嬤怕孫子餓著了,午餐時間未到,上午十一點多就給孫子吃點心,結果十二點的正餐就吃不下,等一下下午三點又餓,就給他吃水餃,結果晚餐又吃不下,如此惡性循環,當然會食慾不振。

明代醫師萬全說:「要想小兒安,三分饑與寒。」除了因為小朋友過飽容易傷脾胃外,「定食定量」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。

已經快到吃飯時間了,雖然小朋友喊肚子餓,但是讓小孩小餓一下,等正餐時間到再吃,這樣就不會排斥到下一餐。

特別叮嚀:『要想小兒安,三分饑與寒』。

八、「體內有寄生蟲」型

如果小朋友長喊說屁股癢,並常用手去摳肛門,加上有腹痛、消瘦、貧血、異食癬、納呆、晚上磨牙、皮膚蕁疹等症狀,建議先帶到醫院去檢查。

一般常見的腸寄生蟲有蟯蟲、蛔蟲、鉤蟲、鞭蟲、姜片蟲、絛蟲、類圓線蟲等。

特別叮嚀:『小朋友沒事一直抓屁屁就不對了』。



(本文作者為新北市板橋區華康中醫診所中醫師)

【中醫兒科】給新手爸媽的養兒叮嚀【轉貼】

【中醫兒科】給新手爸媽的養兒叮嚀【轉貼】


生活中,做父母的常常感到迷惑不解:明明孩子每天都吃得飽飽的、穿得暖暖的,似乎該做的事父母都做了,可孩子仍然很容易生病,像感冒、發燒、咳嗽、哮喘、腹瀉等。

 關於嬰幼兒養護,明代醫家萬全說:「要想小兒安,三分饑與寒。」意思是要確保嬰幼兒平安健康,就不能給孩子吃得太飽,穿得太暖。這句俗語流傳至今,仍然極富生命力。吃得過飽、穿得過暖容易導致小孩兒生病。

 小孩兒的脾胃比較虛弱,父母餵養的時候尤其要小心,不要傷到脾胃。關於小孩兒的飲食,現在的家長出現了一些誤區,對此,我認為主要注意以下幾點:

1、忌吃得過飽

 家長總怕孩子營養不夠,即使孩子已經吃飽了,卻總是一個勁地「硬塞」,像填鴨似的。其實吃得太多易導致消化不良,會引起腹痛、便秘等疾病。

 為什麼要「忍三分饑」呢?

因為小兒氣血尚不完備,先天腸胃偏脆弱,其「大腸如蔥」,「小腸如筋」,腸道和胃處於一種狹窄的狀態,在脾胃運化功能不是特別成熟的情況下,吃得過飽容易吐,又傷脾胃,導致消化不良。東漢思想家王符在《潛夫論》裡說:「小兒多病傷於飽。」因此,雖然小孩兒需要水鼓精微,卻不能多吃,一般只吃到七分飽就可以了。

 現在的小孩兒大部分是食肉一族,有的兩三歲時就特別能吃肉了,經常有家長說:「我孩子胃口特別好,特別能吃,雞腿一頓能吃好幾個!」語氣還挺自豪。我能理解,家長都心疼孩子,只會擔心孩子吃不飽,沒有埋怨孩子吃太多的,咱們養孩子都是「揣孩子」。實際上,這種做法是有問題的。我們要記住,雞肉少吃為妙。因為雞為火性,也為發物,多吃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胖。
  
2、忌追著餵飯

 民間養兒諺說:「吃熱莫吃冷,吃軟莫吃硬,吃少莫吃多。」現在家長生怕孩子吃得少,成天跟在孩子身後追著餵、使勁兒塞,結果越是追著餵,孩子就越不好好吃飯,最終惡性循環。更有甚者,看到孩子食欲不佳,就給孩子吃大量的所謂營養片劑,以為這樣孩子就不缺營養了。其實,這樣有可能帶來更糟糕的後果。

 追著餵飯不僅浪費時間,養不出小兒的飲食規律,還可能把孩子的脾胃弄壞。糾正這個壞習性並不難,只要家長有決心。比如,到了吃飯的時間,孩子調皮搗蛋,就是不肯痛痛快快吃飯,又或者只顧貪玩而鬧著不吃時,家長可以索性隨他去,不過同時也要對孩子說明:「吃飯的時間你不吃飯,待會餓了是沒有東西吃的,要吃只有等到下次開飯的時間。」做家長的一定要說到做到,不能期間看到孩子餓了又忙不迭地餵飯。僅此一條,保管治好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毛病,因為孩子從此得到了教訓。

3、忌吃零食

 現在的家長嬌慣孩子,經常零食一大堆,隨時隨地滿足孩子的口腹之欲。現在提倡綠色食品,零食是否健康先且不說,其最明顯的後果便是孩子不會好好吃飯。不好好吃飯,身體必定不會健壯,因為人體所需的氣血正是脾胃將五鼓精微運化而成。所以不要讓孩子養成吃零食的習慣。
  
4、忌冷熱不均

 食物冷熱不均傷脾胃,尤其是嬰幼兒,如果吃了冷熱不均的食物,在大便中立刻就會有反應。表現為大便顏色發青,就是傷到大腸了,如果久治不愈的話,小孩兒還會嘔吐,這就是土弱木侮的象,就是脾胃太弱,會遭受太盛的肝氣的制約。嘔吐再不治愈的話,小孩兒就會出現抽搐,這是傷了筋了。像上文講的追著餵飯,極易造成食物冷熱不均,從而損傷孩子的脾胃。所以在小孩兒的餵養上,家長要十分小心。